中文速记的发展较晚,也更具挑战性(因中文为表意文字):

1. 清末民初的萌芽
20世纪初:受到西方速记法启发,部分人尝试开发适合中文的速记系统。

1910年代:徐特立等人尝试引进和改良西式速记法。

2. 五四运动之后的发展
1920-1930年代:中文速记开始正式系统化,如“通式速记”等出现。

同期也有引进改良Pitman等英式速记方式用于拼音化中文记录。

3. 新中国成立后的推广
1950年代:政府组织统一中文速记标准,如“中华速记法”。

出现了多种适合汉字语音的符号系统,服务于新闻记者、法院、会议速录等场景。

4. 进入21世纪后的演变
计算机速录发展迅速,中文专用速录机(如“语音输入”与“五笔打字速录”)逐渐成为主流。

语音识别技术在中文场景中逐步替代人工速记,但实时速录员仍在电视直播、法院、会议等需要实时性强的场合使用。

Author

有些人,有些事,留在记忆里了。就那么过去吧。

发表回复